人类—自然系统耦合强度调节生态系统服务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

2023-10-05
Hu Baoan,韩海荣
0
关键词:生态系统服务(Ecosystem services)、土地利用变化强度(Land use change intensity)、网络分析(Network analysis)
本文发表于国际期刊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,2023年第344卷,第一作者为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的Hu Baoan,通讯作者为北京林业大学的韩海荣教授。
图片
(图片来自原文)
科学问题:
解决土地利用变化(LC)驱动的人类—自然系统(HNS)动态是生态系统服务(ES)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挑战,目前大多数文献都集中于研究人类和自然驱动因素对 ES 的影响,对于HNS耦合关系的变化如何影响ES的研究却很少,因此进行该主题的探究对于发展有一定的重要意义。
本研究以黄土高原作为研究区域,基于ES、人文因素、景观格局、植被覆盖、气候变化、地貌特征等HNS主要成分之间的相关性,采用网络分析方法构建了黄土高原HNS相关网络,并对HNS进行定量描述。根据关键网络属性耦合关系,本研究分析了HNS网络属性的变化及其与ES沿LC强度梯度的关系。
研究结果
1、LC 和 ES 的时空变化
黄土高原地区的建设用地、森林、未利用地和耕地变化幅度最大(图2a)。建设用地和林地分别增加76.03%和4.79%,主要是由于耕地的转用(图2a)。未利用地和耕地分别减少9.18%和5.36%。这部分土地主要转变为草地(图2a)。2000年至2018年,县域尺度LC强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,高值区域与人口密集的城市区域重叠(图2b)。
图片
(图片来自原文)
图3显示碳储存(CS)、栖息地质量(HQ)和土壤保持(SC)的空间格局相似。高值区均出现在森林、草地集中的地区,而低值区则与农田和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区重叠(图3a、b、d、e、g、h)。产水量(WY)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逐渐下降的趋势(图3j、k)。在ES动态中,CS、HQ和SC在中部地区增加最多,但在东南部地区减少(图3c,f,i)。WY变化呈现出东南增加、西北减少的空间趋势(图3l)。总体而言,2000年至2018年黄土高原地区CS和SC分别增加了0.56%和0.26%,而HQ和WY分别减少了0.11%和0.18%。
图片
图片来自原文)
2、不同LC强度梯度下的ES和HNS网络属性
随着LC强度的增加,CS和HQ的变化幅度减小,而WY的变化幅度增大,SC的变化幅度没有明显的趋势,这表明LC强度可能改变ES之间的相互作用。
图片
图片来自原文)
随着LC强度的增加,HNS网络结构变得更加松散,链接数量从高LC强度的134个减少到低LC强度的72个(图5)。这意味着 LC 强度的增加削弱了 HNS 成分之间的联系。
图片
图片来自原文)
LC强度对HNS网络属性有深远的影响(图6)。随着 LC 强度的增加,HNS 网络的连通性和密度显著下降。模块化程度明显提高,但脆弱性变化不明显。连通性和密度代表了网络的链路强度和内聚性能,而较高的模块化程度则表明模块更加孤立,网络更加松散。因此,结果表明,LC 强度的增加会降低 HNS 组分之间的耦合强度。
图片
图片来自原文)
3、ES和HNS网络属性之间的关系
通过分析ES和HNS网络属性沿LC强度梯度的关系,作者发现网络连通性和密度分别对CS和HQ以及WY有显著的正向和负向影响,而脆弱性和模块化则有一定的负向和正向影响,分别对 CS 和 HQ 以及 WY 产生影响(图 7)。
图片
图片来自原文)
通过 RDA 分析揭示了 ES 对 HNS 耦合关系的响应。发现HNS网络属性解释了不同LC强度梯度下85%的ES变化(图8),其中网络连接性和密度对ES变化的解释能力最强(图8)。这表明LC强度主要通过改变HNS网络组件之间的耦合关系来影响ES。
图片
图片来自原文)
推荐人点评:

文章方法有效地克服了单个人类和/或自然驱动因素对 ES 的影响分析的局限性,支持全面了解不断变化的HNS中ES的维持机制。文章的研究将有助于指导从业者在不断变化的 HNS 中建立和维持人类福祉的可持续性。


声明


     本推送内容仅代表课题组对文章的理解,不是对原文的翻译,请有兴趣的同学阅读原文。课题组水平有限,难免出现错讹,也请各位专家、同学批评指正。

     原文请见:Hu B, Li Z, Wu H, et al. Coupling strength of human-natural systems mediates the response of ecosystem services to land use change.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, 2023, 344: 118521.


来源:土地科学文献传递